行业资讯

巴西的兴与衰

如果问这个世界上有哪里比上帝之城更适合发生奇迹?那毫无疑问,答案是巴西这个神奇的国度。

20世纪中叶,崛起中的巴西,对工业化的狂热崇拜和执着追求,以及涌动的民族主义热情就是巴西的主旋律。从1930年到1980年,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,巴西的军人和官僚们执着地相信,工业化是解决本国一切问题的万能药。贫困、暴力、不平等、对外国的依赖,都将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统统消灭。

上帝恰恰对巴西格外的偏心,因为它把世界面积最大的亚马逊平原、世界流量第一的亚马逊河,还有数不清的矿产资源都给了巴西。守着这这片肥沃的土地,想不发财都难。随着1938年巴西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石油,尽管储量一般,还是极大鼓舞了民众的热情。在那个时代,石油和钢铁一样,都是工业化的象征,代表着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希望。到1951年时,在“石油属于巴西”的呼声中,国家实现了对石油工业的完全国有化。1940年,瓦加斯政府启动五年计划,发起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指导,两家国有钢铁公司建立起来。在1933-1940年间,巴西的工业产值增加了44%。1954年瓦加斯自杀,接班人库比契克在竞选中许诺:“要用五年带来五十年的进步”。他做到了,库比契克代表着巴西的黄金年代,在他执政的五年内,巴西的工业产值增加了80%,钢铁产量增加了100%,电力和通讯产业扩张了380%,交通增长了600%。

  巴西利亚的蓝图也在库比契克时代降生,这座城市从高空看有一对张开的翅膀,在1967-1970年间三年即告落成——巴西腾飞似乎已经不是信念,而是事实。在那个年代,巴西人相信,等到世纪末的时候,他们就会成为世界强国。这种信念在那个时代的出版物当中可见一斑, 巴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“巴西奇迹”,一跃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翘楚,达到了巴西最高光的时刻。

然而,军政府通过大兴贷款和压缩工资创造出来的仅仅是耀眼的数字,巴西工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足够改善——贫富分化更加严峻、外债庞大、依旧依赖出口部门、依赖技术和外资。巴西实行的“切蛋糕理论”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,先富带动后富,这个想法很美好。结果却导致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,贫富分化极其严重,也间接的使巴西的犯罪居高不下。犯罪导致巴西黑社会猖獗,打劫银行和绑架富人事件经常发生,不但影响了巴西的实体经济,而且对于外商投资来说是极大的威胁。

1975年开始,经济增长已经陷入僵局,当军政府不能给予民众增长红利(起码是获利的希望)时,它就岌岌可危了。1983年,债务危机的到来给巴西数十年来的高速增长画上了句号。军政府在两年后下台。之后几十年直到今天,巴西一直是进三步退两步,没有决定性的起色。

巴西是失败的吗?答案也许可以说是的:它毕竟没能实现自己的野心,当前的国际地位和它的潜力也并不匹配。

  但是,巴西曾经是世界上最有朝气的国家之一,而且它底气的来源,也就是土地背后的巨大潜力从未消失过。这就意味着,活力和野心在未来可能重演。我不相信“巴西一定会崛起”的说法,更不相信“巴西一定不会崛起”的说法。但我相信未来的无穷可能性,过去的巴西曾经因为趋势之外的可能性失败,未来的巴西也有可能因为趋势之外的可能性而成功。